初级农产品出村有了“互联网+”全产业链平台
时间:2018/7/27 来源: 中冶赛迪集团
中冶赛迪大数据服务精准扶贫赋能乡村振兴
7月26日,由农业农村部、甘肃省政府主办的2018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在兰州举行。由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联合央企中冶赛迪集团打造的“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作为落实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的重要落地成果,为初级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平台,活动当天实现交易量312万吨、交易额突破106亿元,展现了智能化大数据作为新引擎服务精准扶贫落实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智能化大数据打通农产产业链 “土特产”和“大市场”有效对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重点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在本次会产销对接活动中,实现了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等西北4省区的126个市县、455家企业20大类的3000余种特色农产品以及来自全国的467家农产品经销商的产销对接,从品种、价格、距离、周期等8个大项、30余个小项,为产销双方提供智能匹配推荐,推动“土特产”和“大市场”精准高效对接,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
贫困地区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除了受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外,往往更受到产销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落后、流通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西北地区尤为突出。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贫困地区“卖难”之急提供了可持续的基础支撑。
在大会现场的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展示区,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的数据展示了此次产销对接会的交易成果,记者看到不少农业企业代表争相体验了该平台的手机端APP。
中冶赛迪集团负责人介绍,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与传统电商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作为平台和工具贯穿初级农产品从生产、贸易到运营的整个产业链渠道;线上的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线下的保鲜、加工、物流等全要素的使用;生产到销售消费,用信息化工具让信息、交易扁平化、便捷化,不受时空限制;更有标准化、品牌化、投入品追溯等全条件的保障。此外,在交易主体上,传统电商主要面向个体消费者、以中小零批交易为主,而产销对接平台主要面向企业、政府机关、学校、事业单位等大批量采购群体,供给主体多为农场和合作社等,能够满足大宗交易需求的供给。
用大数据为农业产业服务 为农业生产管理注入“智能因子”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除了依靠土地、人力、物资这些传统生产要素外,数字经济已经崛起成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引擎,而产业大数据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中冶赛迪是一家拥有振兴产业使命担当的央企,是作为连接应用技术与产业实践的纽带的工程技术公司。中冶赛迪充分认识到自身属性,发挥多年来在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领域积累的技术能力反哺农业,已经具备为农业产业大数据提供从咨询、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按照《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实施方案》提出“打通产销信息渠道”的要求,公司积极打造农产品交易中心及大数据中心,有效解决目前农业产业面临个体经营能力不强、生产标准程度不高、流通渠道不顺等问题,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意义重大。
中冶赛迪负责人表示,农产品交易及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既能够为政府机构提供权威的政务信息服务,开展涉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大数据挖掘应用,促进管理更加精准高效,还能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与传统产业结合,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直采平台,缩短中间环节,把利润留给农民农企,把高质量产品交给消费者。依托大数据,还可以指导农民生产,推进农业各相关方的协同合作,推动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营销品牌化,全面、系统、长远地解决产销衔接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公司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运营产销对接平台,依托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和设备保障数据安全。所有农业数据入库后均进行加密处理,使用前进行“脱敏”处理,确保数据在可控可管的条件下进行科学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