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钢铁脊梁》摄制项目组到中冶赛迪前采向建党百年献礼
时间:2021/3/5 来源: 中冶赛迪集团
3月2日至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玉千,中央电视台《钢铁脊梁》纪录片总导演刘娜一行到中冶赛迪集团进行《钢铁脊梁》纪录片的前采工作。中国冶金报社副总编、记者外联中心主任吕兵,《钢铁脊梁》纪录片第二集导演王凌寒,中国冶金报社冶建部主任、撰稿人杜笑同行参加。中冶赛迪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肖鹏与报社及摄制组来访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陈玉千在交流中首先传达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关于此次纪录片拍摄的主题、总思路、总要求,介绍了该纪录片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他指出,钢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经过70余年自力更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断创新突破,共和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达到了人类文明未曾企及的高度,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最具全球竞争力的行业。此次中宣部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钢铁脊梁》纪录片,是国家首次给一个行业拍摄纪录片,体现了国家对钢铁行业发展和贡献的肯定,也是展示钢铁良好形象的难得机遇。
陈玉千认为,中冶赛迪是与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同步,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国内领军的钢铁工程技术公司,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在推动钢铁技术和装备自立自强,引领中国钢铁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尤其在智慧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全球领先优势,是支撑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冶赛迪坚守钢铁强国使命,自力更生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企业精神值得学习,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同行借鉴。
刘娜介绍了《钢铁脊梁》纪录片的背景、框架和要求。她表示,通过中冶赛迪的介绍,对中国钢铁工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感受到工程技术公司对钢铁事业的巨大投入、深厚情怀和极致追求。《钢铁脊梁》纪录片共分6集,分别从国家命运争气钢、产业布局底气钢、改革创新勇气钢、钢铁与美好生活硬气钢、钢铁软实力正气钢、未来钢铁雄气钢等六个方面展示钢铁的成就和担当,这背后都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撑。中冶赛迪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在钢铁工程技术方面矢志创新、先行先试,为推动中国钢铁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率先实现智能化大数据与钢铁工业深度融合,推动了钢铁生产的智能化变革,改变了行业的面貌、改善了产业工人的工作状态、甚至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愧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编导组愿意与中冶赛迪深度结合,深入挖掘一代代钢铁工程技术人员无怨无悔、接力前行的奋斗故事,来反映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
肖学文在交流中表示,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为国家基本建设、国防工业、制造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全流程实现了工艺技术、装备技术、模型技术、材料科学方面的完全自主,整个行业的能源转换效率、资源转换效率、成本竞争力、绿色发展水平、智能化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是代表中国工业自立自强、绿色发展的楷模行业。在建党百年之际拍摄《钢铁脊梁》纪录片正当其时,作为钢铁人十分自豪和骄傲。
肖学文围绕“新中国钢铁事业的开拓者与主力军”“代表中国工程技术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引领钢铁业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军企业”三个主题介绍了中冶赛迪的发展历程、典型业绩和企业责任。他指出,中冶赛迪的历史就是一部共和国钢铁发展史的缩影,前身重庆院发源于鞍山,于1958年由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成建制迁渝成立,60余年来一路伴随中国钢铁工业振兴,承担了攀钢、武钢、宝钢、太钢等我国绝大多数骨干钢铁企业的设计建设,为建立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中国钢铁实现现代化并迈入世界一流钢铁强国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冶赛迪建立起来的多学科多专业系统集成的钢铁工程技术体系是属于整个国家的,为保证中国钢铁工业的体系完整、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冶赛迪坚持国际化发展,率先实现中国钢铁工程技术从引进到成系统输出的转变,海外分支机构和业绩覆盖全球热点区域,全球前50强钢铁企业中80%以上是中冶赛迪的客户,多项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在“一带一路”打造了台塑越南河静钢、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等一批绿地钢厂标杆业绩,总体设计能力、单元核心技术和装备产品出口发达国家获认可,彻底扭转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钢铁工程技术的评价,赢得了广泛尊重,也吸引了国际优秀人才的加入。近年来,中冶赛迪积极推动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新制造方法”八个关键词上下功夫研究,承担了宝武湛江、宝武韶钢、宝武马钢、中天钢铁等一大批面向未来的重要项目,运用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和方法,树立了智能化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
肖学文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冶赛迪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冶集团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的领跑者,面向钢铁行业未来需求加快创新研发,引领中国钢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为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