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钟星立:仿真实验室的技术能手(重庆两江新区官网10月23日)
时间:2015/10/26 来源: 中冶赛迪集团
http://www.liangjiang.gov.cn/Content/2015-10/23/content_188815.htm
从踏实勤奋的北大才子,到钢铁实验室里的技术能手,从参与两江新区民生项目,到优化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难题。七年的时间里,他攻克300多项技术项目,为企业、两江新区、重庆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在仿真技术领域执着追寻着自己梦想的80后青年钟星立。
一次创新
“这个问题用仿真模拟可以解决得很好”。2006年春,北京大学研究生力学系的课堂上,导师无意中说出这句话。
谁也不曾想到,两年多后,这句话,竟然成为北大力学系研究生钟星立在事业上的关键技术动力。
2008年底,从北大毕业后的钟星立,来到位于两江新区的中冶赛迪集团工作。还不到半年的工作时间,他便接到了来自上级的任务——参与顶燃式热风炉的开发。
早在北大读书时的他就知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难题:在炼铁界,炉顶设备就像高炉生产的“咽喉”,是高炉稳定顺行的关键一环,而过去这一关键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要从国外引进一套大型无料钟炉顶设备,至少会花费近千万欧元!
要想彻底打破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就必须进行自主的设计和研发!
为了攻克难关,没学过炼铁工艺,也没深入接触过燃烧的钟星立开始率领团队,向这块技术领域的“硬骨头”发起挑战。
此后的时间,钟星立开始痴狂地学习,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跑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消化理论。天黑时,又回到灯火通明的中冶赛迪实验室里,继续学习。一日,钟星立突然意识到,如果能运用学生时代的仿真技术,更精准地捕捉住在大旋流情况下的燃烧过程,不正是破解顶燃式热风炉的核心关键吗?!
“将工程需要与仿真软件相结合!”钟星立果断出招。
可要计算空气没在热风炉中的燃烧温度场、速度场,并非易事——
为了精确模拟每个燃烧点的燃烧数长度,提高计算精度,钟星立运用了几十种网格,每个网格中参数一变,相应的算法就要变。
终于,历经700多个昼夜,通过上百组仿真实验,钟星立攻克了设备设计、样机制造、安装调试等重重难关,确保了自己分析计算的准确性。
如今,由赛迪开发的顶燃式热风炉,市场推广已达十多亿元。
当然,这也是一次行业历史性的胜利——在国内,终于第一次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无料钟炉顶设备。
这次突破,仅仅只是钟星立试水仿真技术行业的开端。
一份承诺
2014年6月,钟星立接到国家重点工程——宝钢湛江钢铁工程,负责开展铁水铁路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此前,一份铁水要经过铁路、机车、鱼雷罐车等几十种运输设备,倘若交叉路网中出现堵塞或运输设备出现故障,上千度滚烫的铁水一旦倾泻就有极大的危险。
由于期间涉及到庞大复杂的路网设计,为了规避安全隐患,一贯的做法是增加后勤保障的“替补”车辆。
在钟星立看来,这个老办法既不能节约成本,也不能提高安全系数。
“可重新优化路网,意味着一切都要重头开始。”有人提出质疑。
“干!必须干!”钟星立毫不犹豫的说。
在他看来,这是一份长达十年的承诺和约定。自上世纪70年代宝钢一期工程起,中冶赛迪就作为总体设计和技术总负责单位。湛江钢铁从提出设想到全面开工,历时21年,其中有中冶赛迪总体设计长达10年之久。
钟星立深知,它既是经济任务,又是社会责任。
“要保证高炉运行中的铁水在调度过程中紧密衔接,一张拥有完美精准度的调度路线图是关键。”钟星立二话不说,铺盖工程纸,拿起笔开始描绘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开展仿真分析研究,才能精确模拟计算数据!
随后,他开始带领团队庞大琐碎的仿真计算。通过铁水运输仿真,选择铁水运输方式、配车数量、配罐模式;通过原料场仿真,改进工艺流程方向,查找可能出现的多余设备;通过全厂道路物流系统仿真,分析1000万吨规模运输量下厂内道路的服务能力和解决方案……
最终,通过多次仿真实验和大数据分析,钟星立把握住了全局和细节,掌握了翔实的数据,优化了工艺布局及生产调度方案。
“小小的优化方案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为我们节省了四千万呐!”厂家在报告中忍不住点赞。
钟星立长吁一口气,继续钻进实验室,为下一个项目计算。
而这样的“埋头计算”,一干就是七年。
七年坚守
凭借精湛的仿真技术和优质的项目设计,钟星立所在团队的任务渐渐拓展到其他领域——
2014年7月,两江新区江北火车站人头攒动。钟星立利用仿真技术,对多种人流疏散预案进行验证和优化,确保设计可行性,降低了车站投入运营后的风险,有效疏导了客流量;
2014年9月,国庆大假前夕,钟星立接到紧急任务,对单位的脱硫塔进行优化改装。经过反复仿真计算,攻克了脱硫塔技术难题,提高脱硫效率,保障了稳定的硫厂生产。
大量的技术任务一个接一个,手上的项目还没忙完,新的项目又提上日程。
“每天对着电脑计算十个小时,不累吗?”笔者问到。
“公司有保健操,再说我晚上回家经常跑跑步,年轻人精力旺,不觉得累。”钟星立笑着回答。 在赛迪公司的七年时间,钟星立所在的团队专注于CAE共性技术应用的研究,攻坚300余项技术难题,他也独立承担了十多个、组织开展了近百个CAE仿真分析项目,发表了10余篇技术论文,申报了8项专利,并带领团队研究了不少课题。
“他接到任务从来不讲条件、不计回报,总是悄无声息地把事情干了。”与他接触过的人,对他评价最多的就是“踏实”。
的确,在研究过程中,钟星立总是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有新的思路就动手尝试,拿不准的地方,领导稍微指点一下,就不用再操心了。每一次思想交锋中,他的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基本抓不到他理论上的漏洞。
无悔青春
钟星立所在的CAE团队,年龄最大的是79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是92年出生的。带领年轻的团队,难免出现摩擦。刚开始,员工对于工作负荷、未来发展等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
如何带领好团队,也是一门学问!钟星立意识到,这是职场路上必经的路程。他开始从小事着手:帮忙办入职手续、鼓励和安慰工作上失误的人、请大家吃饭,与每个员工谈心……
随后,他还自学了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不久后就设计出员工岗位能力模型,提高了部门的凝聚力。渐渐的,团队之间的默契越来越多。
“他的专业知识面很广,在工作中多个学科都有深度涉及。”“他很能吃苦,经常和我们加班到通宵时,他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加油,快见到曙光了!”和钟星立在实验室共事五年的流体工程师钟渝说到。
在公司的重视和领导培养下,他建设壮大了CAE团队,自己也从助理工程师转变到如今的团队“领头羊”。
如今,由他带领的团队研发的中冶赛迪的仿真技术成果,已成为市场“抢手货”,不少国内外的客户也前来咨询分析解决方案……
所有的荣誉都只属于过去,唯有踏实勤奋才能不断进步。钟星立接过沉甸甸的五一劳动奖章,如此感慨。
“虽然新科技革命、工业4.0扑面而来,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人工的创新能力和精准的专业能力依旧不能缺失。”他扶了扶眼镜,认真地说。
钟星立始终认为,钢铁行业需要年轻人,更需要开放、交流的机会。而中冶赛迪开放的企业文化,正给了他蜕变青春的舞台。
“但愿有一天,我们能成为都行业的专家,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说到自己的理想,钟星立笑了。
怀着这般美好的憧憬,他和同事们回到实验室,开始面对新的项目难题。
对于他们来说,前方的路才刚刚开始……
(记者 张雅兰)